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1036660

国民经济

  • 公共数据开放、区域协同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

    龚勤林;刘静;

    公共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其开放程度关系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以2011—2023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以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新型基础设施为基本要素的区域创新环境,在公共数据开放影响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以区域协同创新产出、区域创新网络化为特征的区域协同创新,是公共数据开放推动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共数据开放对成熟期、行业竞争程度高、外围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更显著的促进效应;公共数据开放质量越高,越有助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9期 v.41;No.281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经济差距拉大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吗?——基于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要素流动性视角

    周卫民;李小捷;

    结合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核心症结,从要素流动性视角探索经济增长中的摩擦为何不断加大并影响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为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通过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思路。基于税率对收入不平等状况的调节作用,把税率纳入经济差距影响经济增长率的理论模型,通过放宽要素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条件,论证经济差距拉大与经济增长率变低之间的影响机理,理论分析表明选择资源流动性视角为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变动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解释。实证分析选用个人所得税占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taxp)作为反映经济差距的核心解释变量,利用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量分析其对被解释变量(gdpg)即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通过加入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结构性控制变量,在控制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城乡收入差距条件下,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显著为负,稳健性检验也支撑了这一结果,说明经济差距拉大会降低经济增长率。结论和政策启示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路径,提高资源要素流动性、深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v.41;No.281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金融研究

  • 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杨子璇;蒋先玲;郭家琳;刘微;

    从城市层面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分析框架,结合绿色创新集聚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且短期内对周边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长期溢出效应呈现负向趋势。此外,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集聚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效应在三线及以上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中更为显著,且在空间距离600 km内效应较为稳定。研究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验证了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应因地制宜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加强绿色创新集聚区建设、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转型与可持续增长。研究为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和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

    2025年09期 v.41;No.281 3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业产业链抵押贷款模式研究

    王韧;胡海彬;温娜;

    基于普惠金融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及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农业产业链抵押贷款模式。构建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农户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比分析无农业担保公司介入模式与引入农业担保公司担保介入模式的抵押贷款后发现:无农业担保公司介入模式下,普惠金融可促进产业链稳定,但农户违约风险受多方因素制约;担保介入模式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提升农户融资可得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农业担保公司介入模式能加速博弈系统达至均衡,使三方策略稳定在龙头企业参与融资、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农户不违约的均衡结果。该模式对优化农业产业链抵押模式、推动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健全普惠金融制度框架、创新风险共担与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市场主体金融能力的政策建议,以助力农业与社会经济稳健发展。

    2025年09期 v.41;No.281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管理论坛

  •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升

    张家栋;霍治方;刘达;王淑瑶;

    基于2012—2023年A股上市企业样本,通过构建企业供应链单体韧性与供应链网络韧性分析框架,并构造一个涵盖人工智能与供应链韧性的数理模型,对人工智能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内在机制与实际效果展开细致讨论。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企业供应链单体韧性与网络韧性的提升并非仅源自于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应用,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度嵌入传统供应链,通过重塑供应链结构特征,推动多元化、共创化与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对供应链韧性的综合提升。其中,供应链多元化对网络韧性的影响具有阶段性,整体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而供应链专业化虽能提升供应链单体韧性,但对网络韧性却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资产专用性及供应链网络韧性在各节点间的差异化布局可能是主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对供应链韧性的赋能效果具有显著的情境差异性,并受制于企业内在认知基础、外部制度环境与风险结构等多维条件。研究结果不仅为揭示人工智能在提升供应链韧性中的核心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v.41;No.281 7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工业机器人能否赋能新产品出口?——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李亚波;滕蕊;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载体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贸易竞争格局。新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打破“低端锁定”、增强外贸韧性与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系统评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新产品出口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加中国新产品出口,且对高技术密集度及高数字化行业、高技术复杂度产品的驱动效果更明显。此外,进一步分析人力资本结构、知识产权保护及数字基础设施对工业机器人促进新产品出口的调节机制。最后,对新产品出口贸易流量变动进行结构性分解并检验作用渠道,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现有新产品出口并增加边缘新产品出口,通过增强创新能力驱动新创新产品出口。研究结论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进而拓展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

    2025年09期 v.41;No.281 9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