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1026200

理论探讨

  • 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罗明义;

    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既是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分析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和阐述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本质理论、旅游经济发展理论、旅游经济改革理论、旅游经济开放理论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2009年01期 v.25;No.135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273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

    王玉霞;朱艳;

    制度从形成之日起就面临着制度环境和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也是如此。对比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制度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两种制度的效率。有别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在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是中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

    2009年01期 v.25;No.13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李炳炎;向刚;

    中国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志着中国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涵义。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政府改革,把增进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9年01期 v.25;No.13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三十年改革的经验总结与创新研究

    蔡玉胜;

    改革开放30年,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初步构建、分层探索、三位一体布局和多元化产权改革等阶段,在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也暴露出农村资本外流、供给型金融抑制、模糊产权和金融资本低绩效等问题,借鉴有关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经验,中国的农村金融创新应该从重构分工明确的金融体系和产权清晰的金融机构、重视小额信贷和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发育、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等方面进行。

    2009年01期 v.25;No.135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7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保险本质的产权经济学分析——兼与冯冠胜教授商榷

    吴祥佑;

    保险交易是一种等价、公平的交易。保险风险出险概率低、相关性低的特征决定了被保险人获赔的低概率性和"取丰"与"补歉"的不对等性。保险费经济收益权不确定但均衡;心理收益权则既确定又均衡。保险基金运用的实质是实现其应有的时间价值,保障型保险的基金收益是纯保险费的有机组成部分,被保险人无权分享。在产权经济学的视域里,保险本质是保险费确定性产权与保险金不确定性产权的交换,即确定性财产权与或有性获赔权的交换,确定性的小支出与不确定性的大损失的交换。

    2009年01期 v.25;No.13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契约稳定与信用演化:一个框架模型

    龙游宇;

    契约稳定性与信用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新古典的完全理性假设忽视了这一关系,现代契约理论也未能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产权是影响契约稳定性的基础性因素,此外还有博弈外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第三方约束等)和博弈内因素(包括局中人的性质)发挥着作用。因此,契约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信用则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下取得的博弈均衡。当外部因素使原有的契约关系发生变化时,原有信用关系难以为继,要形成新的信用关系则需要满足相应的信用产生的条件。

    2009年01期 v.25;No.13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公平偏好约束、身份模糊化与国企经营者薪酬管制——基于行为合约理论的分析

    黄再胜;王玉;

    转型期,出于对国有企业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偏好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身份的模糊性,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水平进行直接的动态管制。这种来自政府的直接管制,造成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的扭曲和低效率。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和定价机制,明晰国有企业经营者身份和薪酬增长合理化,是弱化当前国有企业收入初次分配中公平偏好约束,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增长机制的根本途径。

    2009年01期 v.25;No.13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农地产权私有化与土地规模经营——东亚地区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许宏;周应恒;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09年01期 v.25;No.135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52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保险诚信制度的博弈分析

    钱振伟;

    根据国内保险市场缺乏诚信的现状,提出"如何构建保险市场诚信制度"的命题。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引出"保险诚信制度是博弈重复进行的、共有信念的和自我维系的系统"的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等一些不可观测因素作为嵌入性制度约束条件纳入到保险诚信的重复博弈中。从政府干预经济、产权制度、文化变迁和制度变迁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保险诚信机制的对策建议。

    2009年01期 v.25;No.135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生成与扩散机制分析

    尹继志;

    早期金融危机生成机制分析强调的是经济周期变化使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制分析注重的是投机冲击和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由房地产泡沫、房贷市场风险、房贷资产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失灵等因素共同促成。金融危机一经发生,就会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传导扩散,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乃至经济衰退。对金融危机生成和扩散机制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2009年01期 v.25;No.135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金融风暴中美国投资银行危机救助机制研究

    崔峥;龙超;

    通过梳理金融风暴中美国相关主体对问题投资银行进行救助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自我救助、同业救助和政府救助三种传统投行救助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最新运用。对比中美两国处理类似问题做法的异同,借鉴发达国家在危机处理中的相关经验教训,有助于中国问题券商救助理论的发展。

    2009年01期 v.25;No.135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从一个新视角重新审视次贷危机及启示

    李东卫;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至今,已演变成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人们对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的再度反思。在以往的原因分析中,人们往往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中的技术性缺陷方面来寻找根源。如何从不同视角对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重新分析,是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2009年01期 v.25;No.13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云南、广西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分析

    卢光盛;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是地区主义中最重要的行为体,但地方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以地区主义为语境,以云南、广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为案例,从两省区的SWOT分析出发,重点从贸易、投资的角度梳理了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表现及特征,并进而分析了他们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9年01期 v.25;No.135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邹再进;谢昌浩;

    人类社会已进入"经济服务化"时代,加快服务业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从"十五"以来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着手,在深入分析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2009年01期 v.25;No.135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

    李智国;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演进受相互间胁迫和约束机制制约,如何促进其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选取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确定和识别云南省近15年来两系统的演进态势。结果表明,云南两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环境保护严重滞后。预测显示,未来的协调发展度呈倒"U"型,在2025年达到最大值,但因环境保护仍严重滞后,未来的协调发展仍面临重大挑战。

    2009年01期 v.25;No.135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国民经济管理

  • 基于ECM模型的基金财富效应实证研究

    楚尔鸣;聂韵;梁益逢;

    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建立封闭式基金财富效应简约模型。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发现封闭式基金市值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不仅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而且还存在弱的财富效应。建议稳定基金市场发展,规范基金市场秩序,以充分发挥基金市场对中国消费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2009年01期 v.25;No.135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海洋经济安全形势解析

    刘明;

    从分析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入手,探讨海洋经济安全的内涵,分析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及中国周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安全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为维护中国海洋经济安全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2009年01期 v.25;No.135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内地与香港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林孝文;

    中国内地与香港是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准确把握两地贸易类型、特征及发展趋势,对于推进相互间贸易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1997~2006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内地与香港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处于较低阶段;从结构上看,两地间主要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间接地反映了中国内地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的位次。

    2009年01期 v.25;No.13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VAR模型的CPI影响因素分析

    刘海兵;刘丽;

    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本身的冲击是敏感的,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比较显著。基于此,提出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各产业价格监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

    2009年01期 v.25;No.135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52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税收效率分析

    解垩;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1995~2004年中国29个省区的基于GDP、第一产业构成、税收成本和贫困水平的税收效率。结果显示,税收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无效率;税收M almqusit生产率指数年平均增长3.2%,这主要来自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效率提高。

    2009年01期 v.25;No.135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52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共政策效果评估——以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政策为例

    陈云萍;

    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资源重要分配途径的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与此相联系,公共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辽宁省阜新市自2001年12月被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以阜新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扶持政策评估体系,并搜集数据对阜新市的扶持政策做出测评。根据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2009年01期 v.25;No.135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50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政府规制理论变迁视角下中国政府规制能力的提升

    卢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规制理论大体经历了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五个阶段。研究政府规制理论变迁,考察中国政府规制存在行政性垄断、产生寻租行为以及高成本低效率等失灵现象,对于提升中国政府规制能力,构建一个健康的政府规制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9年01期 v.25;No.13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07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制度根源的实证分析

    刘新波;张丽华;

    通过基尼系数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的方法,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方面探讨农村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并得出结论:农村税费改革后,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差异的扩大速度,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差异仍在进一步扩大。基于这一事实,从事权角度提出了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新思路。

    2009年01期 v.25;No.135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优化TOPSIS法的县区基础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昆明市14个县区为例

    史官清;姚大金;甘家武;

    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将对一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选取一系列反映基础教育水平的典型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优化的TOPSIS方法对2005年云南省昆明市14个县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作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

    2009年01期 v.25;No.135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