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1025616

宏观经济

  • 财政失衡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中国的证据

    林春;孙英杰;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基于此背景下,选择中国2000—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模型检验财政失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路径分析中,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但纵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技术进步,而支出角度下横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技术效率改善;在地区差异分析中,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但收入角度下西部地区横向财政失衡的加剧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此外,良好的制度环境因素能够降低财政失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得出适度缩小财政失衡度可以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启示。

    2019年01期 v.35;No.201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转移支付、政府偏好和共享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乔俊峰;张春雷;

    采用2004—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测度中国30个省份的共享发展指数,检验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扭曲政府支出偏好进而影响共享发展机制。研究表明:转移支付对共享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扭曲了地方政府支出偏好,这种促进作用会随着转移支付的增加逐渐减弱;财政压力较大的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支付恶化了政府支出偏好,但在东部地区,较少的转移支付改善了政府支出偏好;专项转移支付恶化了政府支出偏好,一般性转移支付对政府支出偏好的扭曲效应不明显。因此,转移支付促进共享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政府的支出偏好,激励地方政府提升促进共享发展的能力,依靠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引导与保障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9年01期 v.35;No.201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91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乔敏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并深陷增长困境,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却逐年提升。通过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聚类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得益于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国内的再生产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进而提振世界经济;外商投资流入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得出中国需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扎实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完善新时代对外开放布局;扩大国内市场的再生产,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2019年01期 v.35;No.201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金融研究

  • 货币政策、行政管制与房地产价格变动——基于百城住宅数据的经验分析

    李成;李一帆;

    基于货币总量、工具结构和行政管制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市场化方式和房价管制行政化方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运用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百城住宅数据进行城市分级检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调控房价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必要,货币政策工具紧缩操作抑制房价上涨;数量型工具调控房价效果优于价格型工具,行政管制间断性导致货币政策和行政管制对房价影响产生方向"差异";货币政策和行政管制调控一、二、三线城市房价的效果逐级递减。

    2019年01期 v.35;No.201 3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223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云南省120个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倩;李政;

    建立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理论模型,基于云南省120个县域经济数据,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考虑到普惠金融发展对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县域以及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进一步采用分层比较研究和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县域居民减贫增收,并改善县域内部收入分配格局,更重要的是,在不考虑极少数富裕群体的情况下,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发展边际报酬率最高,这说明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包容性增长。此外,对于内部收入差距越大的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缩小其收入差距的力度愈加有效,因此,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经济体系的包容性。

    2019年01期 v.35;No.201 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791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1 ]

管理论坛

  • 党组织参与治理的民营企业更“乐善好施”吗?——基于慈善捐赠视角的实证检验

    余威;

    慈善捐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平衡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聚焦党组织的公司治理作用,实证检验了党组织参与治理对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组织参与治理确实提高了民营企业的慈善捐赠水平,在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遗漏变量和互为因果等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拓展检验发现,党组织慈善捐赠的促进效应仅存在于董事长为党组织负责人及自主建立党组织的民营企业,且该效应在企业面临业绩压力时被削弱。机制检验发现,党组织对企业慈善捐赠决策的影响与党组织成员的管理层任职比例正相关,由此说明,党组织通过影响管理层决策而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慈善捐赠的研究内涵,更重要的是为政府持续推进"非公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利证据。

    2019年01期 v.35;No.201 6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379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提高了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吗?——基于CFPS 2010—2016数据的实证研究

    韩长根;张力;

    文章使用CFPS 2010、2012、2014、2016四个年度的微观数据,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时间趋势,并展开了异质性和机制分析,最后利用家庭层面数据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对居民收入阶层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作用增强的特征;互联网使用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有异质性特征;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影响要分别大于对城镇居民和男性居民的影响;在中国不同地区,使用互联网促进居民收入向上流动效应最显著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互联网可通过信息渠道、金融产品、教育、社会网络、就业等途径对居民收入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2019年01期 v.35;No.201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63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研究

    李东坤;尹忠明;

    基于西部民族8省区2000—2015年数据,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强度,且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其减贫效应越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有助于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但本地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将阻碍其效应发挥。从行业层面看,住宿和餐饮业的适度发展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同时将显著降低城镇贫困发生率;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在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的地区较大;房地产业的城镇减贫效应则与本地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呈正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2019年01期 v.35;No.201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美国主权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仿真研究——评《美国主权债务风险研究》

    卢新德;

    <正>当代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多极化发展趋势,以中国、巴西、印度等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提高了各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带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国际地位不言而喻,美元便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导致许多国家持有美国主权债务。一旦美国主权债务出现危机,全球经济也极可能陷人衰退。因此,对美国主权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仿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019年01期 v.35;No.201 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