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家武;张琦;舒求;李坤;
近年来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延续,更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此次改革的特色和创新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动态调整、保障基本民生、明确改革时间表,有利于实现各级政府的权责利统一以及财政体制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管理。由于此次改革难度大、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合理划分财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加快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建设,协同推进各项改革。
2019年04期 v.35;No.204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4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3 ] - 姚黎明;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使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庞大的金融体系扩大了财富概念的外延,改变了传统财富形态。从物质财富到虚拟财富的转换,带来现代社会公平机制的深刻变化。社会公平不仅限于社会生产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也涵盖了金融体系中财富运动是否合理。金融体系健康有活力的财富运动使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机会共享成为可能。因此,金融超越了公平与效率之争,金融共享能够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公平。实现金融共享并不容易,必须汲取西方金融自由化的教训,加强社会主义金融监管,让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大众的当代本质。
2019年04期 v.35;No.204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 ] - 陈立双;杨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胀水平的重要代表性指标,在迎来历史性改革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严峻挑战。基于大数据典型特征与相关技术,系统剖析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与公布的新问题,据此厘清其改革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将有助于全面推进大数据时代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与实践创新,进而促进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及时性和科学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的国计民生。
2019年04期 v.35;No.204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邹璇;李冉冉;
从理论上分析晋升激励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理,并根据1998—2015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晋升激励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晋升激励有利于本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分权能促进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对发展程度相近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空间竞争效应。为此,从晋升激励角度提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对策建议,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019年04期 v.35;No.204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 陈银忠;郭其友;李海燕;
根据服务业投入与产出的技术经济关系特性,利用隐函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分析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的演化规律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劳动使用,但存在行业异质性。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服务业资本持续深化特征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互补关系决定了中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服务业行业要素配置的具体现实,从投入要素配置视角提出提升中国服务业发展质量的具体建议。
2019年04期 v.35;No.204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程启智;马建东;
基于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06—2017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但年均增速相对较小。其中,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最高,重庆市提高幅度最大,其它各省份排名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省际间差异在曲折变化中呈逐步扩大趋势。2017年,目标层五个维度中,社会进步维度对经济发展质量贡献最大,经济效率维度贡献最小,五个维度与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
2019年04期 v.35;No.204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81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 ]
- 张坤;刘璐;
弗里德曼的研究发现,弹性汇率制度有利于外部失衡的调整,被称为"弗里德曼"假说。选取85个经济体1980—201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这一假说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支持这一假说。加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将样本分为经常账户盈余和赤字两组,通过分位数双重差分方法丰富了这一假说。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浮动汇率制度在危机前后对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方向及幅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浮动汇率制度对经常账户失衡程度不同的经济体的调整方向及幅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汇率浮动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而言,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2019年04期 v.35;No.204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邓鑫;胡再勇;吴璇;王晓芳;
在运用两阶段间接估算法对2010年以来人民币境外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了人民币境外存量变化对中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影响;其次,通过广义矩估计,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流量变化对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境外存量的增加会引起国内外利差小幅变化,还会使国内M_2长久性增加;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净流向与国内利率呈现弱的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因此,货币当局应完善人民币境外流通监测体系,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适时考虑人民币跨境活动对国内货币环境和金融风险的额外影响,有效调控境内外市场的资本管制力度的差异,加大境外人民币的有效投资渠道,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2019年04期 v.35;No.204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