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1025966

理论探讨

  • 财政哺农支付规则设计与地方政府行为矫正

    李娟;庄晋财;马小龙;贾鹏;

    如何设计财政哺农专项转移支付规则才能有效矫正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研究发现,财政哺农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效果主要由分配规则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随着当地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开展"发展农业提升经济效益与反哺农民改善农民生计"活动,中央政府在财政制度中融入"奖励"规则较事后的"鼓励"规则,更能够有效引导地方政府正确、合理地分配财政支出。

    2019年07期 v.35;No.207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宏观经济

  • 高铁开通对工业集聚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来自中国282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魏泊宁;杨栋旭;周菲;

    为探究高铁开通对工业集聚的具体效应,进而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对2008—2015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稳健性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城市人均GDP和城市基建水平等因素后,高铁开通显著降低了沿线城市的工业集聚度,表现为城市开通高铁将对该地区的工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且开通高铁车次每增加1%,工业集聚度将降低0.013%;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重工业城市和无港口城市,高铁开通对轻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工业集聚的抑制作用更大;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成本效应"而非"资源转移效应"对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2019年07期 v.35;No.20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155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重构效应研究

    汤凯;

    发展临空经济是基于中国现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必然选择,能推动区域产业与技术升级,并通过连通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压缩区域间时空距离、重塑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基于中国35个枢纽机场及其所在空港城市的实证分析发现:临空经济能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促进区域服务业发展,但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并不显著;能通过缩短全国空港城市间时空距离产生空间重构效应,效应大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故各区域应强化临空经济战略地位,协调临空经济区空间分布,机场布局更多向中西部倾斜,并因地制宜地构建临空产业体系,推动"港-产-城-域"四位一体发展。

    2019年07期 v.35;No.207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002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税收增长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和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国庆;李卉;

    以2001—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税收及其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性。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总量税收竞争和分税种税收竞争会显著地抑制产业结构升级;(2)总量税收竞争不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性,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竞争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性;(3)增值税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空间影响的间接效应高于直接效应,导致其对产业升级的总效应变为正向;(4)增值税竞争、营业税竞争和个人所得税竞争存在较显著的单门槛效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值税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阻碍作用会下降。

    2019年07期 v.35;No.207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601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金融研究

  • 经济“助推器”还是“稳定器”:保险功能的理论与实证

    初立苹;粟芳;

    通过构建保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模型,证实保险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基于1997—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Garch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保险为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套期保值功能比较有限。相比较而言,保障功能较强的财产保险具有明显的套期保值效果;人身保险产品浓厚的投资色彩导致其贡献率较低。基于贡献率的模拟计算显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缺口,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保驾护航"功能。因此,坚持"保险姓保"、正视保险保障功能、重视保险缺口,是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2019年07期 v.35;No.207 4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68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银行业二元风险混合传染效应研究

    郭晨;吴君民;

    构造改进的金融网络模型,通过将主要变量内生化并引入均衡支付向量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破产风险混合传染效应。对2011—2016年银行间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较突出,破产风险不显著,且容易出现一次性系统流动性短缺,并引发风险混合传染,但风险传染规模有限;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贡献及违约率较高,城市商业银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较稳健。计量分析表明:商业银行风险传染规模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头寸、流动性资产存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与银行资产规模关联性较弱,同时流动性比例监管在防止风险传染方面略显不足。对此提出在加强交易头寸监管、对不同类型银行实行差别监管、从经营稳健性角度判定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关注流动性资产存量监管。

    2019年07期 v.35;No.207 6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管理论坛

  • 地形起伏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王智勇;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空间,因而有可能会受到地形和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利用GIS对数字高程数据(DEM)进行提取计算,获得县域层面的地形起伏度,采用2005—2014年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估算地形起伏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市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此外,分析还表明,气温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降雨量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显著负影响。交通路网密度有助于促进第二产业发展并推动城镇化发展。因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应充分重视地形起伏度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应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以降低运输成本。

    2019年07期 v.35;No.207 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1066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高铁开通、制度环境与国有企业外资股份引入

    林川;杜思俊;徐新鹏;

    近年来,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成为宏观经济与微观金融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高铁开通所提供的自然实验环境,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中国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的影响,并考虑制度环境所产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相较于未开通高铁的地区,开通高铁地区的国有企业引入外资股份的概率与程度都更高,而考虑制度环境的影响后发现,制度环境在高铁开通与国有企业外资股份引入中产生了调节效应,而且这一关系同样能够在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替代性检验中存在。进一步检验发现,相较于央企,地方国企所在地区开通高铁对其引入外资股份的影响反而更大;而与始发站、终点站城市相比,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国有企业同样具备对外资股份足够的吸引力。研究结果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有企业改革影响的经验证据,表明高铁的开通促进了不同性质股份的跨地区交流,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环境的提升,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

    2019年07期 v.35;No.207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

    朱兰亭;杨蓉;

    以2015—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60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层级回归分析探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三者间关系。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创新产出的提升作用不显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2019年07期 v.35;No.207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589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