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962010

广告

  • 西方语言学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评《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第二版)》

    陈泠霏;姚建光;

    <正>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语言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言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文化。语言历久弥新,因时间的沉淀使得语言的表达、书写日渐简洁,而语言所蕴含的内容却日渐丰富,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更加全面。西方语言学的产生、演变,是一段漫长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特色。通

    2019年12期 v.35;No.212 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7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理论探讨

  • 制度安排与变迁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机制——基于博弈分析的一个完整框架

    刘昊;陈工;

    制度因素与政策因素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制度视角从财政体制、政治体制及财政政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2005年以后,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积累已经不能从财政体制方面得到充分地解释;软预算约束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大量的经济稳定职能赋予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的另一重要原因。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危局,必须对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分配做出变革,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机制,建立完备的政府投资法律,多策并举,消除地方政府的负债投资冲动。

    2019年12期 v.35;No.212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78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 ]
  • 创新型经济的内涵、架构与中国情境

    高菲;王峥;龚轶;

    以创新为驱动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立足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全面论述创新型经济内涵与特征,建立和分析创新型经济架构与运行模式,阐述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间的应然关系。创新型经济能够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持续动力、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效率、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骨架;可以从顶层设计、产业创新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构建中国创新型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

    2019年12期 v.35;No.21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 ]

宏观经济

  • 资本聚集、分工深化与发展不平衡

    商晨;

    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中国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多维度的不平衡,除原有的城乡差距之外,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甚至同一地区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发展不平衡现象在理论上可以被归结为二元经济,通过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资本向某些地区聚集,导致地区间分工深化水平出现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计划体制下城乡间资本分布的不均衡,在市场化改革中并没有收敛,反而由于禀赋差异导致的资本回报率差异,使资本向部分地区聚集,导致新的地区资本分布和分工深化的差异,造成新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使用1995—2015年间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相关的理论命题。

    2019年12期 v.35;No.212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 ]
  • 城镇化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门槛特征——基于贫困乡城转移背景

    张跃;黄帅金;

    在贫困乡城转移的现实背景下,基于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城镇化的人口、就业和空间三个方面研究城镇化对农村和城市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不同城镇化指标对贫困减贫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人口城镇化对农村减贫效应大于就业和空间城镇化的减贫效应,就业城镇化对城市减贫效应大于人口和空间城镇化的减贫效应。人口和就业城镇化不仅具有直接的减贫效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省份发挥间接减贫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矩阵和嵌套矩阵中更为显著。城镇化对农村减贫效应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跨过第一个门槛值而低于第二个门槛值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边际收益递增;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过第二个门槛值时,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边际收益递减。

    2019年12期 v.35;No.212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44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9 ]
  • 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杨胜利;王伟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

    2019年12期 v.35;No.212 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46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 ]
  • 对外贸易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张建清;董洁明;

    利用2006—2017年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SBM-DDF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出"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GLS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了对外贸易对沿线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的区域差异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对外贸易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随着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分地区来看,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9年12期 v.35;No.212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605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0 ]

金融研究

  • 国际化战略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代彬;匡慧;刘怡;

    以2011—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考察国内市场竞争态势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会显著增加,并且现金持有的边际价值也会相应提高,即国际化战略对现金持有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国际化战略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以及边际价值的促进效应会相应增强,即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强化了国际化战略对现金持有决策的正向作用。研究揭示,企业在推进国际化战略时应重视内部资金积累,并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格局保持清醒认识,借助外部治理效应的发挥优化现金资源配置效率。

    2019年12期 v.35;No.212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4 ]
  • 村镇银行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

    张岳;周应恒;刘珍珍;

    利用全国范围内60家村镇银行2014—2018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绩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均与经营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意味着存在最优股权集中度使村镇银行绩效最大化。因此,主发起行应适度调整持股比例,政府应引导村镇银行进行股权结构调整,鼓励村镇银行引入民间资本实现股权之间的有效制衡。

    2019年12期 v.35;No.212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06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13 ]

管理论坛

  • 益贫目标约束下我国扶贫产业发展的地区经济效率测度——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

    陈守东;顾天翊;

    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益贫性"与"效益性"双重政策目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扶贫产业发展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扶贫产业发展由于其"益贫性"目标约束确实在产业选择上牺牲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率。不同省份扶贫产业经济效率存在典型差异,扶贫压力低的省份扶贫产业具有更高效率,而高扶贫压力地区扶贫产业却存在较大效率损失。对低扶贫压力地区而言,提高产业扶贫成效应集中在进一步平衡扶贫产业的公平性与益贫性;对高扶贫压力地区来说,产业扶贫的关键则应集中在因地制宜精选扶贫产业,提高产业扶贫经济效率,通过扶贫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形成以效率促公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019年12期 v.35;No.212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69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 ]
  • 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的限度

    李坤;唐琳;王涛;

    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受土地所有权社会化法律制度影响,公共权力过度介入土地资源配置,侵害村集体、农民个体土地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在土地所有权社会化法律制度体系构造下,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介入土地资源配置要遵循法治的适当限度,以尊重农民土地"集体成员权"为逻辑起点,探索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的具体性制度,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及行为方式,重点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合理引导农业新型组织形态与乡土社会结构有效契合,注重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等"柔性"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方式解决土地流转权属争议。

    2019年12期 v.35;No.212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