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访问量:1039744

国民经济

  • 专利国际化与科技成果转化——兼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朱柿颖;陈维涛;

    作为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趋提升,也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不同于一般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将专利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劳动收入份额纳入统一框架下,系统分析专利国际化对科技成果的影响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机制,并采用2017—2023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专利国际化能够增加技术合同成交额,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异质性分析表明,专利国际化对专利吸纳的推动作用更强,并会对东部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更为显著的积极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专利国际化能够从吸引外国投资,以及推动国内政府补贴公平化、加强专项补贴等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会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催生新业态,能够同时为高、低技能劳动力创造工作岗位,提升劳动收入份额。

    2025年10期 v.41;No.282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家庭财富对子女就业与工资的代际转移效应研究

    黄倩;李姜潞;陈昱燃;

    稳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选取2012—2022年连续六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从代际转移视角分析家庭财富对子女就业和工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财富对子女是否就业、工作时长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即家庭财富对子女是否就业、工作时长和工资水平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财富主要通过父辈对子女的直接财富转移和人力资本投资两种代际转移机制影响子女就业和工资;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财富对子女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会因家庭规模以及父母工作状态和子女性别的不同产生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家庭财富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因此,应完善社会财富再分配制度,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

    2025年10期 v.41;No.282 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数字经济

  • 小农户数字技能的收入效应及其差异研究——基于信息搜寻与社会资本视角

    李瑞宁;陈清华;张宁;

    提高小农户的农业收入是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技能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及市场信息。然而,关于数字技能对提高小农户农业收入影响的经验证据仍然较少。基于信息搜寻与社会网络理论,运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基于内生处理效应模型(ETEM)与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以学习技能与社交技能为表征的数字技能,通过降低农业信息搜寻成本促进农业收入提升的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未掌握数字技能,掌握数字技能使小农户农业收入提升54.6%。具体而言,掌握学习技能及社交技能分别使小农户农业收入提升16.5%和15.7%。传导路径表明,掌握数字技能通过增强信息获取与促进网络交易提高小农户农业收入。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社会资本禀赋对数字技能与小农户农业收入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能对自身禀赋高的小农户农业收入提升作用更高。据此,进一步提出着力提升小农户数字综合技能水平、拓展优质数字资源获取渠道、优化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等政策建议。

    2025年10期 v.41;No.282 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据要素资本化的运行逻辑、产业赋能与风险控制

    刘赛红;汤莎;

    数据要素资本化通过确权、交易与金融化路径,将零散数据资源转化为可流通资产,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湖南省新晃县黄牛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运行逻辑、赋能效应与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数据确权通过提升数据资产的合法性与流动性,为后续交易奠定了基础;数据交易借助标准化数据产品实现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本转化;金融工具与融资模式创新有效破解了融资难题,实现数据价值释放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数据要素资本化通过市场、生产和社会三维赋能,推动黄牛产业数智化和资本化跃升,带动产业链升级与农户增收。同时,构建涵盖技术、制度与信用的风险防控体系,为乡村传统产业数据资本化提供了可复制范式,也为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5年10期 v.41;No.282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管理论坛

  • 数字产业集群与企业合作创新——基于供应链协同创新视角

    张贵;朱世婧;

    数字产业集群是跨区域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的载体,深化集群创新网络发展需要创新主体通力合作,因而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产业集群政策对供应商和客户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群政策能显著推动供应链协同创新,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在生产-非生产性关联分析框架下,双边机制研究表明,数字产业集群通过增强供需匹配与技术协作推动创新;单边机制研究表明,供应商提升生产响应能力或客户提高信息透明度均能驱动协同创新,同时供应商的技术承接能力与客户的技术追赶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合作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存在地理边界,其有效发挥取决于企业间协作水平与数字化基础。研究结论从“供应商-客户”合作视角论证了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设价值,为优化数实融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10期 v.41;No.282 7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股权激励模式、生产要素密集度与制造业企业创新

    徐莹婕;程新生;张时颖;于凤霞;

    创新是制造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基于生产要素密集度视角,以2010—202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股权激励模式中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整体上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具有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受企业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影响,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更适配股票期权,而资产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更适合限制性股票。进一步分析显示,股票期权在非国有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激励效应。限制性股票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及非高科技企业中均呈显著效果,而在国有企业中的激励作用相对不明显。上述发现为制造业依据要素禀赋选择适配的股权激励模式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10期 v.41;No.282 9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